论著

  • ~(99m)Tc-MIBI皮肤放射性污染模型的对比研究

    李培;李耀臻;江继承;刘馨允;王学林;崔静;

    目的 建立在体的兔皮肤和离体的猪皮放射核素皮肤污染模型,对去污效能进行研究并与在体的人皮肤放射核素污染模型去污效能比对,为放射性核素污染模型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 用~(99m)Tc-MIBI涂抹猪皮、兔和人的皮肤表面以建立离体和在体的放射性核素污染模型。三个组别中,每组再根据清洗方式和清洗时间不同,细分为清水组、洗手液组、清水延迟组和洗手液延迟组,共计12组。分别在污染后即刻和污染后延迟30 min进行5次、每次30s的持续流动水冲洗去污。用表面沾污仪检测每次清洗后的放射性计数并计算去污效能。比较猪皮、兔的即刻去污和延迟去污模型与人皮肤放射核素污染去污效能的差异。结果 三组皮肤模型在放射性核素污染后,使用不同清洗方法在5个不同时间点去污效能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_(清水)=640.822,P<0.001;F_(洗手液)=640.822,P<0.001;F_(清水延迟)=363.715,P<0.001;F_(洗手液延迟)=89.555,P<0.001),三组去污效能比较,人和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_(清水)=0.395;P_(洗手液)=0.908;P_(清水延迟)=0.017;P_(洗手液延迟)=0.185);猪皮与其他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5次清洗后,各模型组去污效能排序一致,依次为洗手液组、清水组、洗手液延迟组、清水延迟组。人皮肤和兔皮肤的清水和洗手液去污效能一致性较好(P_人=0.825;P_兔=0.629),清水延迟去污和洗手液延迟去污一致性较好(P_人=0.966;P_兔=0.727);猪皮肤四组去污效能一致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兔皮肤和人皮肤的清洗效能达到或接近完全去污,而猪皮模型去污效能较差。结论 三种模型的去污效能均随着清洗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兔和人的在体皮肤去污效能一致性较好,经过持续的清洗可达到或接近彻底去污。离体猪皮模型的去污效能明显减低,但在去污效能的趋势上与人皮肤有一致性。研究者可综合考虑试验目的和条件选择合适的皮肤放射性污染模型。

    2025年03期 v.46 225-2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8K]
  • 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后肺部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赵冰君;曹艳;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胸腔镜手术后肺部感染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21年6月至2023年6月河南省胸科医院收治并实施手术的1 056例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术后感染率、病原菌分布,通过单因素、多因素对肺癌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术后肺部感染情况:1 056例肺癌患者,术后肺部感染98例,其中轻、中、重度分别为40、31、27例;98例术后肺部感染的患者经血、尿液等各种标本的培养与鉴定,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60株,革兰阴性菌、革兰阳性菌、真菌分别为32、21、7株;高龄、吸烟史、手术时间、术后胸腔引流时间、糖尿病、切口疼痛明显的患者相对而言更容易发生医院感染(P<0.05);高龄、吸烟史、手术时间等为肺癌患者发生术后肺部感染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肺癌患者术后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革兰阴性菌,术后肺部感染可能与高龄、吸烟史、手术时间等明显相关。

    2025年03期 v.46 231-234+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0K]
  • 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运动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康复效果及运动功能和肢体功能的影响

    李文霞;吴英英;韩亮;尚清;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epeated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rTMS)联合运动疗法对痉挛型偏瘫患儿康复效果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于2022年2月—2024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儿58例,按照收治时间的先后顺序,以每组29例分为研究组(rTMS联合运动疗法)与对照组(rTMS)。观察并比较两组患儿痉挛情况[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tor assessment scale, MAS)评分、脑卒中康复运动功能(stroke rehabilitation assessment of movement, STREAM)、平衡能力(berg balance scale, BBS)、肢体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 FMA)]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MAS评分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REAM评分、BBS评分、FMA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STREAM评分、BBS评分及FM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9.66%,高于对照组62.07%(χ~2=6.026,P=0.029)。结论 rTMS联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型偏瘫患儿,可明显改善患儿痉挛情况,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功能及精细运动功能,改善患儿平衡能力及肢体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2025年03期 v.46 235-2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3K]
  • 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单分支支架植入术结合开窗技术的临床研究

    李品格;秦晶;李震;穆秀丽;

    目的 分析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采用单分支支架植入术结合开窗技术的疗效。方法 纳入2019年5月至2023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120例,应用随机数字法对其进行组别划分,分别为甲组(60例)及乙组(60例)。甲组应用单分支支架植入术进行治疗,乙组应用单分支支架植入术结合开窗技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指标、治疗满意度以及发生并发症的概率。结果 乙组住院时间(9.75±1.96)d短于甲组(12.35±1.37)d,手术时间(149.49±14.16)min长于甲组(128.26±14.92)min,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74.46±7.13)mL少于甲组(93.20±9.63)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3%低于甲组的26.6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治疗总满意度为96.66%,甲组总满意度为73.33%,乙组明显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年,甲组再次手术治疗1例,发生内漏2例,支架狭窄1例,乙组未发生不良预后,乙组不良预后发生率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9,P=0.002)。结论 相较于单独使用单分支支架植入术,对DeBakeyⅢ型主动脉夹层应用单分支支架植入术结合开窗技术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不仅可优化围手术期相关指标,且能够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有显著效果,可推广应用。

    2025年03期 v.46 240-2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9K]
  • 两种不同入路方式对甲状腺癌患者根治术效果及喉返神经损伤情况的影响观察

    王保卫;邱新光;程洁;夏京辉;

    目的 分析比较经腋窝入路与经口腔前庭入路在甲状腺癌根治术中的应用效果及对患者喉返神经损伤的影响。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3年10月驻马店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78例行腔镜下甲状腺癌根治术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其中86例为经口腔前庭入路(经口腔组),92例为经腋窝入路(经腋窝组),记录两组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d应激指标[肾上腺素(epinephrine, E)、皮质醇(cortisol, Cor)]、术前及术后7 d主观嗓音[嗓音障碍指数(voice handicap index, VHI)]差异,在术后3 d、术后3个月使用视觉模拟评分、颈部损伤指数、吞咽障碍指数分别评估两组患者术后疼痛、颈部损伤及吞咽障碍情况,术后6个月使用患者与观察者瘢痕评估量表(POSAS)评估两组患者瘢痕情况。结果 经腋窝组手术时间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经口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长度则高于经口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腋窝组与经口腔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分别为2.17%、4.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3 d血清E、Cor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 d VHI评分均较术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两组疼痛、颈部损伤及吞咽障碍评分均较术后3 d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组间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时,经腋窝组患者及主管医生POSAS评分高于经口腔组(P<0.05)。结论 经腋窝入路与经口腔前庭入路在腔镜甲状腺切除术中应用效果均较好,对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喉返神经损伤均较轻,其中经腋窝入路在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后引流量方面更具优势,经口腔前庭入路在改善瘢痕美观方面更具优势。

    2025年03期 v.46 24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9K]
  • 灰树花多糖对胃溃疡大鼠胃肠菌群和氧化损伤的影响

    王锐杰;李璐璐;刘勇华;

    目的 探讨灰树花多糖对胃溃疡大鼠胃肠菌群与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 采用“乙酸灌胃法”制备50只胃溃疡模型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5只,观察组给予灰树花多糖提取物0.972 g/(kg·d)灌胃,对照组给予奥美拉唑1.04 mg/(kg·d)灌胃,干预前与干预8周后分别采用16S rRNA测序分析大鼠胃肠菌群,采集静脉血分析氧化应激指标与胃肠激素指标。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胃肠菌群Ace指数为(373.63±59.82)、Chao指数为(1152.72±114.70)、Shannon指数为(7.53±0.45),均高于对照组的(315.72±63.64)、(1 314.12±123.84)、(6.93±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克雷伯菌属、大肠杆菌-志贺氏菌属、阿克曼菌属丰度降低,乳杆菌属丰度升高,且变化幅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为(46.17±2.14)mol/L、谷胱甘肽过氧化酶水平为(147.26±4.65)μmol/mL,均高于对照组的(43.85±2.25)mol/L、(133.69±5.27)μmol/mL,丙二醛水平为(8.55±0.67)mmol/L,低于对照组的(9.26±0.58)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干预后胃泌素水平为(202.57±9.58)pg/mL、生长抑素水平为(236.97±8.59)pg/mL、胃动素水平为(223.35±20.74)pg/mL,均低于对照组的(223.73±5.83)pg/mL、(245.36±7.35)pg/mL、(239.64±21.4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灰树花多糖可有效调节胃溃疡大鼠胃肠菌群微生态平衡,抑制氧化应激,改善胃肠激素水平。

    2025年03期 v.46 249-252+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 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相关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构建

    吴哲;董万里;李克芳;孙潺;李慧;

    目的 探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cute exacerbations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情况,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并构建预后的预测模型。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4年4月南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满足纳排标准的AE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按就诊时间,将前220例AECOPD并呼衰患者纳入建模组(n=220),后55例纳入验证组(n=55),以住院死亡率描述预后终点,基于建模组实际情况,将住院期间死亡的患者纳入预后不良组(n=42),好转出院的患者纳入预后理想组(n=178)。收集患者资料并进行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公式法构建预后预测模型,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预测模型的拟合度,采用ROC曲线评估该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 建模组住院期间有42例患者死亡,死亡率为19.09%,178例患者好转出院,生存率为80.91%。呼衰严重程度以重度为主(52.38%),预后理想组呼衰程度以中度为主(57.87%);预后不良组年龄明显大于预后理想组,合并糖尿病、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 VAP)、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 MODS)人数明显多于预后理想组,入院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II(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Score II,APACHEII)、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 count, WBC)、二氧化碳分压(partial pressure of carbon dioxide, PCO_2)、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 BUN)、B型脑钠肽(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 BNP)、D-二聚体(D-dimer, D-D)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水平明显高于预后理想组,pH值和Hb水平明显低于预后理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衰严重程度、并发VAP、并发MODS、PaCO_2、BUN水平、BNP水平和D-D水平是AECOPD并呼衰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风险预测模型概率P=1/[1+e~(-(-7.962+1.463×(呼衰严重程度)+0.997×(并发VAP)+1.692×(并发MODS)+1.013×(PaCO_2)+0.978×(BUN)+0.899×(BNP)+1.106×(D-D)))],Hosmer-Lemeshow χ~2=3.974,P=0.416。通过ROC曲线分析模型的AUC为0.843(95%CI:0.788~0.888),灵敏度为83.33%,特异度为73.60%。利用验证组数据进行验证,通过ROC曲线分析模型在验证组的AUC为0.810(95%CI:0.682~0.903),灵敏度为81.82%,特异度为77.27%。结论 呼衰严重程度、并发VAP、并发MODS、PaCO_2、BUN水平、BNP水平和D-D水平是AECOPD并呼衰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此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患者预后。

    2025年03期 v.46 253-2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4K]
  • 肝癌TACE术后腹痛发生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

    连宗璞;李素新;王蒙蒙;马喧妍;

    目的 探究肝癌经皮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术后腹痛发生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4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接受TACE术治疗的肝癌90例,统计其腹痛发生情况,并将发生腹痛的患者纳入腹痛组,未发生腹痛的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肝癌TACE术后腹痛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90例患者中,有56例患者于TACE术后出现腹痛,腹痛发生率为62.2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的性别、文化程度、BMI、合并症、肝功能(Child-Pugh)评分、肿瘤大小、TACE史、手术时间、碘油用量、栓塞程度、使用明胶海绵、至胆囊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痛组的年龄、肿瘤数量、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 SAS)评分高于对照组,美国东部肿瘤合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ECOG)评分、至肝包膜的距离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3.058,95%CI:1.234~7.579)、肿瘤数量(OR=2.659,95%CI:1.349~5.239)、SAS评分(OR=2.756,95%CI:1.198~6.340)是肝癌患者TACE术后腹痛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ECOG评分(OR:0.590,95%CI:0.377~0.923)、至肝包膜距离(OR=0.426,95%CI:0.217~0.836)是其保护性因素(P<0.05)。结论 肝癌患者TACE术后腹痛发生率偏高,年龄、肿瘤数量、ECOG评分、至肝包膜距离、SAS评分是肝癌患者TACE术后腹痛的独立影响因素,临床中应重点筛查高危患者,及时干预以避免腹痛。

    2025年03期 v.46 260-263+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 超短波疗法结合股四头肌训练对膝骨关节炎合并滑膜炎的影响

    李标;赵行;杨凯;王海明;

    目的 探讨超短波疗法结合股四头肌训练对膝骨关节炎合并滑膜炎疗效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ore, VAS)、Ly-sholm膝关节评分量表(lysholm knee scoring scale, LK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 WOMAC)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1月至202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膝骨关节炎合并滑膜炎患者200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将采取超短波疗法治疗的100例作为对照组,采取超短波疗法结合股四头肌训练的100例作为观察组,并对比两组的临床效果、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膝关节LKSS评分、WOMAC评分及肌骨超声检查数据。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7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4.30±0.95)分低于对照组(5.99±0.96)分,膝关节Lysholm评分(84.44±8.51)分高于对照组的(70.39±8.9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下蹲屈膝、正常活动、僵硬、上下楼梯、行走痛、久坐痛评分分别为(2.75±1.12)分、(2.66±0.97)分、(2.81±1.06)分、(2.56±1.03)分、(2.49±1.01)分及(2.75±1.13)分,均低于对照组相应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关节软骨厚度、滑膜厚度、关节积液范围分别是(2.79±0.30)mm、(1.52±0.44)mm及(2.27±0.66)cm~2,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短波疗法结合股四头肌训练对治疗膝骨关节炎合并滑膜炎具有显著效果,可有效缓解疼痛,提升膝关节功能,还可促进康复,值得推广、实施。

    2025年03期 v.46 264-2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1K]
  • 髋关节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再次骨折的预测模型建立及手术治疗效果分析

    姜瑞;侯志伟;

    目的 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髋关节置换术(hip arthroplasty, HA)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periprosthetic femoral fractures, PFF)的相关因素,建立相关风险预测模型,分析HA术后发生PFF的手术治疗效果,为临床防治决策提供参考建议。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1年1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洛阳医院76例HA术后发生PFF的患者纳入PFF组,依据Vancouver分型为B2、B3型,均接受翻修骨折内固定+植骨手术治疗;另76例同期行HA术后未发生PFF的患者纳入非PFF组。单因素和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HA术后PFF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HA术后PFF发生的预测模型,ROC评估预测模型的区分度,Hosmer-Lemeshow检验评估校正能力。比较HA术后PFF患者翻修骨折内固定+植骨手术治疗前和治疗后末次随访的患肢较健侧缩短长度、视觉模拟(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膝关节Hiss评分。结果 HA术后PFF组与非PFF组在年龄、性别、病因、手术入路、假体固定方式和骨质疏松发生情况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假体固定方式和骨质疏松均为影响HA术后发生PFF的危险因素(P<0.05);建立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Logit(P)=15.242×年龄-21.188×假体固定方式-0.176×骨质疏松-17.890。ROC曲线结果显示风险预测模型数据的AUC为0.789(95%CI:0.718~0.856),预测模型具有较好区分度,Hosmer-Lemeshow χ~2=7.169,P=0.923,模型具有较好校准度。HA术后PFF患者翻修骨折内固定+植骨手术后末次随访的患肢较健侧缩短长度明显短于术前,VAS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和膝关节Hiss评分均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A术后PFF预测模型Logit(P)=15.242×年龄-21.188×假体固定方式-0.176×骨质疏松-17.890,可通过简便数据收集预测HA术后PFF发生风险,HA术后Vancouver分型B2型、B3型PFF患者应用翻修骨折内固定+植骨治疗方案治疗效果良好。

    2025年03期 v.46 269-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 HEART评分联合D-二聚体及超敏肌钙蛋白T对急诊胸痛患者的预测价值

    李巍巍;刘淑珍;千娜娜;任娜娜;

    目的 探讨急诊胸痛中心脏评分法(HEART)联合超敏肌钙蛋白T(high sensitive cardiac troponin T,hs-TnT)和D-二聚体(D-dimer, D-D)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诊胸痛患者86例,根据患者30 d内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进行分组,比较两组基本资料、HEART评分、D-二聚体及超敏肌钙蛋白T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急诊胸痛中HEART联合hs-TnT和D-D的预测价值。结果 86例急诊胸痛患者30 d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28例,发生组HEART评分、D-二聚体及超敏肌钙蛋白T水平均高于未发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急诊胸痛中HEART联合hs-TnT和D-D的预测灵敏度为80.50%,特异度为88.40%。结论 HEART评分、超敏肌钙蛋白T和D-二聚体三者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提高胸痛患者早期诊断和发病30天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预测价值。

    2025年03期 v.46 275-278+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 增强型体外反搏对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生物标志物及功能指标的影响

    刘绍青;郭兴;祁昊;王世全;

    目的 本研究通过监测缺血伴非阻塞性冠状动脉疾病(ischemia with non-obstructive coronary arteries, INOCA)患者经过增强型体外反搏(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EECP)治疗前后的生物学及功能学多项指标的变化,探究EECP对这一特殊群体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3年12月在河南省直属机关第一门诊部与河南省胸科医院住院,符合INOCA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与联合治疗组40例。常规治疗组患者服用常规药物治疗,联合治疗组患者在给予常规药物基础上,额外增加一个疗程的EECP治疗。在治疗前后,对比两组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内皮素-1(endothelin-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LVEF)、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6 minute walk distance, 6MWD)、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 baPWV)、西雅图心绞痛量表(seattle angina questionnaire, SAQ)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两组治疗后血清一氧化氮较治疗前升高、血清内皮素1降低、血清VEGF降低,但联合治疗组方案效果变化幅度更明显。两组治疗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改善、6MWD延长、SAQ分值提高、baPWV下降,但联合治疗组方案效果变化幅度更明显。结论 EECP能够改善INOCA患者机体的生物标志物及功能性指标。

    2025年03期 v.46 279-2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4K]
  • 血清REG4及LDH表达与局部进展期胰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关系

    郭艳丽;王锦;李颖霞;

    目的 探讨血清人再生基因蛋白Ⅳ(regenerating gene IV,REG4)、乳酸脱氢酶(dehydrogenase, LDH)表达与局部进展期胰腺癌(locally advanced pancreatic cancer, LAPC)患者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 NACT)效果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2023年8月郑州颐和医院收治的64例LAPC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NACT(AG方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吉西他滨),连续治疗2个周期,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评估疗效并将患者分为有效组(34例)、无效组(30例)。比较两组NACT后血清REG4、LDH表达;分析血清REG4、LDH表达与LAP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NACT效果、生存时间的关系。结果 有效组NACT 2个周期后血清REG4、LDH表达低于无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ACT效果与患者肿瘤直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血清REG4、LDH及联合预测NACT效果的AUC均>0.70,有一定的预测价值,且联合预测价值更高;REG4高表达组生存时间与低表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DH高表达组生存时间与低表达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REG4、LDH表达增高与LAPC患者NACT效果有关,且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早期检测LAPC患者血清REG4、LDH水平对确保NACT效果有积极意义。

    2025年03期 v.46 284-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3K]

公共卫生

  • 食管癌新辅助放化疗患者发生放射性食管炎的现状调查和相关因素分析

    端木知良;祁冉;

    目的 调查分析食管癌患者在接受新辅助放化疗期间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病率、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策略。方法 对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8月至2023年6月178名接受新辅助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医疗记录回顾评估,按放射治疗肿瘤研究组(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 RTOG)的标准分为发生组(65例,RTOG≥2级)和未发生组(113例,RTOG<2级),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放射性食管炎独立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效能并提出干预策略。结果 放射性食管炎分级中0级、1级、2级、3级患者占比分别为42.70%、20.79%、32.58%、19.66%。确诊放射性食管炎患者占比36.5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随基础疾病、病理阶段和平均照射剂量是发生放射性食管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上述因素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34、0.596、0.646。针对上述因素,干预措施包括严格控制基础疾病、选择适宜的放疗技术和剂量、优化药物方案、加强营养支持和症状监测等。结论 新辅助放化疗的食管癌患者易患放射性食管炎,主要由基础疾病、晚期病理和高照射剂量引起。识别上述因素有助于早期预警和临床预防,需针对性采取措施以提高效果。

    2025年03期 v.46 289-2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3K]

医学研究

  • 心率恢复评估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肺动脉高压女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的价值

    韩立帅;高聪聪;李慧;郑朝晖;张丽娟;

    目的 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PAH)女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心率恢复(heart rate recovery, HRR)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3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1例SLE-PAH女性患者为SLE-PAH组,同期选取50例女性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入组者临床资料,记录年龄、既往史、BMI、肺功能、右心导管检测结果及心肺运动试验情况等,对比两组各项检测结果,以Pearson法分析HRR与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并对HRR反映疾病严重程度的特异度、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 SLE-PAH组,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VC%pred)、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 FEV_1)占预计值的百分比(FEV_1%pred)、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iffusing capacity of the lungs for carbon monoxide, DLCO)占预计值的百分比(DLCO%pred)、峰值公斤摄氧量(peak oxygen uptake per kilogram, Peak VO_2/kg)、Peak VO_2%pred、Peak HR、摄氧效率平台(oxygen uptake efficiency plateau, OUEP)、OUEP%pred、最高HR与结束后恢复期第1min HR的差值(HRR1)及HRR2水平、最低通气效率(Lowest ventiliation/CO_2 output, LowestVE/VCO_2)、Lowest VE/VCO_2%pred水平较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RR1、HRR2均与心输出量、Peak VO_2%pred、心指数及OUEP%pred呈正相关(P<0.05);HRR1与Lowest VE/VCO_2%pred、肺血管阻力呈负相关(P<0.05);HRR2与Lowest VE/VCO_2%pred呈负相关(P<0.05);ROC曲线显示,SLE-PAH患者的HRR1曲线下面积(AUC)为0.807%,特异度、敏感性分别为71.4%、83.6%;HRR2 AUC为0.675,特异度、敏感度分别为71.4%、67.7%。结论 SLE-PAH女性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估中心率恢复的应用价值较高,可为预后判断提供可靠依据。

    2025年03期 v.46 293-2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1K]
  •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自锁托槽对正畸患者牙齿矫正效果和咬合功能及牙周变化的影响

    孟宪瑞;

    目的 探讨正畸采用自锁托槽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咬合功能、矫正效果及对牙周情况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月至2023年12月濮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36例正畸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8例。观察组应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对照组应用自锁托槽治疗,比较两组牙齿矫正效果、咬合功能及牙周变化。结果 对照组显效30例(62.50%),有效16例(33.33%),观察组显效35例(72.90%),有效12例(25.00%),但两组治疗总有效率(95.83%vs 97.9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倾斜牙与错位牙矫正时间分别为(17.90±2.10)周与(16.05±1.75)周,均短于对照组(24.80±2.68)周与(23.60±2.84)周,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咬合速率、平均自由时间(mean free time, MFT)、最大咬合力(maximum bite force, MF)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龈沟出血指数和菌斑指数分别为(0.48±0.08)分和(0.98±0.21)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牙龈指数与牙周探诊深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自锁托槽均可改善正畸患者的咬合功能,相较之下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可加快牙体矫正时间,改善牙周健康程度。

    2025年03期 v.46 298-301+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9K]
  • 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对老年结肠癌根治术对患者临床指标及肺功能的影响

    杨杜标;李颖;孔莉;

    目的 探讨老年结肠癌根治术中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的术中出血量、术中平均动脉压、术中心率和手术操作、麻醉诱导、麻醉维持、麻醉苏醒及恢复自主呼吸时间和对肺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4月于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行结肠癌根治术治疗的86例老年患者为观察对象,按麻醉方式不同分成对照组(n=43)与观察组(n=43)。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干预,观察组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复合全身麻醉。对比两组临床指标、肺功能[每分钟最大通气量(maximum volume per minute, MVV)、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FVC)及第1s用力呼气容积(1s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FEV_1)]、术后康复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及麻醉诱导时间、术中出血量、麻醉维持时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麻醉苏醒及恢复自主呼吸时间为(8.70±2.16)min和(6.22±1.97)h,短于对照组的(12.89±3.41)min和(14.43±2.11)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MVV、FVC、FEV_1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术前,两组术后3 d的MVV、FVC、FEV_1水平均降低,观察组分别为(76.34±4.42)、(77.79±5.24)及(80.23±7.7),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11.63%,低于对照组的3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老年结肠癌根治术患者中采用硬膜外复合全身麻醉效果确切,能确保手术顺利开展,减轻对肺功能影响,缩短术后麻醉苏醒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且安全性更高,可于临床推广。

    2025年03期 v.46 302-3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1K]

中医中药

  • 电针在重症急性胰腺炎麻痹性肠梗阻的应用

    郭晓峰;陈北方;俎志勇;张鼎;赵莉莉;尹大清;

    目的 探索电针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 SAP)麻痹性肠梗阻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重症医学科2018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62例SPA患者。62例SAP患者分为治疗组(n=31)和观察组(n=31)。观察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包括禁食、胃肠减压、抑制胃肠液分泌、补充血容量、维持内环境稳定和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预防感染、镇痛、营养支持等。治疗组:在观察组的基础上给予电针穴位,1周为1疗程。比较两组临床指标;ELISA方法检测治疗前、治疗第4天及第7天患者血浆炎症因子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患者肠鸣音恢复时间、腹胀及腹痛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与观察组相比较,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第4天、7天Balthazar CT及APACHEⅡ评分与治疗前作对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第4天、7天Balthazar CT及APACHEⅡ评分与观察组作对比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第4天、7天患者血浆胃动素(motilin, MTL)含量与治疗前相比较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4天、7天患者血浆胃动素(motilin, MTL)含量上升的幅度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第4天、7天患者血浆IL-6和TNF-α含量与治疗前相比较逐渐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第4天、7天患者血浆IL-6和TNF-α含量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针穴位有益于减轻SAP患者的全身炎症反应,促进肠黏膜的愈合和肠道蠕动,进而控制病情的进展,加速患者的康复。

    2025年03期 v.46 307-3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7K]

药物与临床

  • 某三甲医院2021—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庞丽;陈永妍;

    目的 了解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 ADR)的发生规律和特点,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对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2021年1月至2024年5月在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上报的946例ADR报告,从患者性别和年龄、给药途径、涉及药品种类、ADR累及系统/器官及主要临床表现、ADR报告分级及转归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946例ADR报告中,男性患者(546例,57.72%)多于女性患者(400例,42.28%),45~64岁患者最多(414例,43.76%),大于64岁患者次之(289例,30.55%);静脉注射给药途径所致ADR最多(507例,53.59%),其次为口服(380例,40.17%);发生ADR最多的药品种类为心血管系统药物(215例,22.73%),其次为抗感染药物(205例,21.67%);累及系统/器官以皮肤及其附件疾病(251例,21.75%)和胃肠系统疾病(249例,21.58%)为主;163例严重ADR中153例(93.87%)经过对症处理或药物抢救等治疗后好转或痊愈。结论 ADR的发生与患者年龄、给药途径和药物种类等因素相关。加强ADR监测,可以降低ADR的发生率,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2025年03期 v.46 312-3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5K]
  •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基因多态性及TEG检测在复发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梗死预防中的指导作用

    王洋;安文峰;于晓云;

    目的 探究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基因多态性及血栓弹力图仪(thromboelastography, TEG)检测在复发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预防中的指导作用。方法 将河南科技大学附属许昌市中心医院2022年11月至2023年11月期间纳入的80例复发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抗血小板治疗干预,n=40)和研究组(第1天检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基因多态性,第8天检测血小板抑制率,并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基因多态性+TEG检测指导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n=40)。治疗后随访3个月,评估两组患者心脑血管疾病、脑出血疾病的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第1天,基因检测(整合素B3、经环氧化酶1)发现研究组有20例(50.00%)患者携带阿司匹林抵抗相关等位基因,22例(55.00%)患者属于细胞色素P2C19氯吡格雷弱代谢型,11例(27.50%)患者携带氯吡格雷弱代谢型+阿司匹林抵抗相关基因。治疗第8天,TEG检测发现研究组3例(7.50%)患者属于阿司匹林抵抗,且均未携带整合素B3、经环氧化酶1的变异型等位基因;4例(10.00%)患者属于氯吡格雷抵抗;氯吡格雷抵抗+阿司匹林抵抗患者0例。随访3个月,试验组患者复合心脑血管疾病、新发脑卒中、新发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的发生率(2.50%、0.00%、2.50%)低于对照组(20.00%、17.50%、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基因多态性及TEG检测指导治疗能够有效降低3个月内复发性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发生的风险,且出血风险未明显增加。

    2025年03期 v.46 318-32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1K]
  • 溶栓联合替罗非班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董明安;赵礼荣;王琪;

    目的 探讨溶栓联合替罗非班应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ischemi ccerebrovascul ariseas, ICVD)患者的治疗中,对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21年10月—2023年5月期间,选取96例ICVD患者,分组方法为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溶栓治疗)和研究组(48例,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比较两组神经功能,凝血-溶纤指标,双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预后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 d、14 d的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1 d、14 d的NIHSS评分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4 d的D二聚体(D-dimer, D-D)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4 d的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 FIB)、血小板聚集(platelet aggregation, PAg)率、血小板黏附(platelet adhesion, PAd)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14 d的D-D、FIB、PAg率、PAd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14 d的左右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治疗后14 d的左右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的症状性内出血率、颅内出血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预后不良率、死亡率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溶栓联合替罗非班治疗ICVD患者,可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凝血-溶纤指标,提高双侧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的血流,降低预后不良率和死亡率。

    2025年03期 v.46 323-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9K]

医学检验

  • 血清载脂蛋白A1和脂蛋白残粒浓度与慢性脑缺血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关系分析

    刘静;刘冉;赵连锋;

    目的 探讨慢性脑缺血(chronic cerebral hypoperfusion, CCH)患者血清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1,ApoA1)和脂蛋白残粒(remnant-like lipoprotein particles, RLP)的表达及联合检测在CCH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中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3年12月河南省荣军医院收治的150例CCH患者纳入CCH组,另选择同期来院健康体检者160例纳入正常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对象的血清Apo A1及RLP水平。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CCH患者颈动脉斑块情况,根据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无斑块组(60例)及斑块组(90例)。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CH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相关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血清Apo A1及RLP对CCH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 CCH组患者血清Apo A1较正常对照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LP较正常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斑块组舒张压、收缩压、RLP、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水平较无斑块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Apo A1水平较无斑块组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po A1、RLP、TC及LDL-C均可作为CCH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Apo A1、RLP及TC、LDL-C联合预测CCH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曲线下面积AUC(0.95CI)分别为0.856、0.867、0.860、0.860(0.739~0.981),均高于各单一指标预测。结论 血清Apo A1在CCH患者体内为低表达,RLP为高表达,二者均是影响CCH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因素,且Apo A1、RLP等指标联合预测CCH患者发生颈动脉斑块的价值更高,临床监测上述两种指标的变化,对预防颈动脉斑块形成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v.46 328-332+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7K]
  • 难治性支原体肺炎患儿血清D-二聚体、IL-21和TLR2表达及其临床诊断价值

    高建波;李娜;郑伟伟;许丽萍;

    目的 探讨难治性支原体肺炎(refractory mye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RMPP)患儿血清D-二聚体(D-dimer, D-D)、白介素-21(interleukin-21,IL-21)及Toll样受体2(toll-like receptor 2,TLR2)表达及其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10月济源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6例支原体肺炎患儿,依照临床诊断划分为普通支原体肺炎(general 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 GMPP)组(n=140)、RMPP组(n=46)。对比两组患儿一般资料、血清D-D、IL-21、TLR2、肿瘤坏死因子-α、降钙素原及C反应蛋白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RMPP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评估血清D-D、IL-21、TLR2及三者联合对RMPP的诊断价值。结果 GMPP组、RMPP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体温、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MPP组血清D-D、IL-21、TLR2、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均高于GMP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78、7.057、5.394、14.896、25.786,均P<0.05),两组间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D-D(OR=4.096,95%CI:2.056~8.161)、IL-21(OR=2.778,95%CI:1.424~5.418)、TLR2(OR=5.016,95%CI:2.441~10.307)、降钙素原(OR=1.243,95%CI:1.013~1.524)及C反应蛋白(OR=1.161,95%CI:1.008~1.338)为RMPP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血清D-D、IL-21、TLR2及三者联合对RMPP诊断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802(95%CI:0.737~0.857)、0.787(95%CI:0.721~0.844)、0.751(95%CI:0.683~0.812)、0.899(95%CI:0.847~0.938)。结论 血清D-D、IL-21、TLR2三者联合检测对RMPP患儿的诊断效能较高,可为临床医师判定患儿病情、制订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2025年03期 v.46 33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 《医药论坛杂志》投稿须知

    <正>《医药论坛杂志》是由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河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卫生科技学术期刊,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半月刊。设有:论著、公共卫生、医学研究、药物与临床、中医中药、经验交流、医学影像、综述等栏目。

    2025年03期 v.46 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6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