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著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袁茹;袁晓洁;陆颍;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病人的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简便抽样法选取2021年1月—2022年1月治疗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COPD呼吸衰竭患者87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感染组和未感染组。收集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资料,探讨诱发COPD呼吸衰竭合并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并根据危险因素制定相应预防对策。结果 87例COPD呼吸衰竭患者中合并肺部感染者51例(58.62%),未合并肺部感染者36例(41.38%)。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使用机械通气、患有低蛋白血症、存在糖尿病史、长时间住ICU、长期使用抗生素、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是COPD呼吸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51例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共检出病原菌81株,其中真菌17株(20.99%),革兰阴性菌株36株(44.44%),革兰阳性菌株28株(34.57%)。结论 COPD呼吸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与年龄、机械通气、低蛋白血症、糖尿病史、ICU住院时间以及抗生素和糖皮质激素的使用等多种因素有关,应针对以上危险因素采取有效监测和干预,做好病原菌隔离防护,以进一步降低COPD呼吸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发生风险,提高患者预后。

    2024年05期 v.45 449-4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 高频超声在鼻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党燕伟;李玉杰;黄炜;董玉科;李韬;李颖;韩伟;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在鼻骨骨折的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就诊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104例可疑鼻骨骨折患者,行鼻骨CT、高频超声(US)检查,以CT为标准,分析US对鼻骨骨折的诊断效能;确诊为鼻骨骨折且需手术的患者70例,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35例采用常规复位,试验组35例采用超声引导下复位,应用鼻外形视觉模拟量表(VAS)、鼻整形结果评估表(ROE)评估术前及术后3月鼻通气及鼻外形情况,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以CT为标准,US的敏感度97.9%、特异度80%、阳性预测值97.9%、阴性预测值80%。试验组复位次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手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鼻外形VAS评分、ROE评分均提高,试验组提高更显著,两组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可考虑作为诊断鼻骨骨折的另一选择,超声引导下施行鼻骨骨折复位,可使鼻骨骨折复位可视化,患者主观满意度提高。

    2024年05期 v.45 453-457+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8K]
  • 血浆EB病毒DNA载量在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诊断中应用价值

    贾静;郭明发;范朋凯;谢昕;栗春香;周建文;

    目的 检测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related 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 EBV-HLH)和非EBV-HLH患儿血浆EBV-DNA载量,探讨血浆EBV-DNA载量对儿童EBV-HLH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收集河南省儿童医院EBV-HLH患者(2019年1月—2023年5月)及年龄、性别与其相匹配的血浆EBV~+非HLH患者(2021年1月—2023年5月)临床资料。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cation, R-T PCR)检测患者血浆EBV-DNA载量,以EBV~+非HLH患者作为对照组,绘制ROC曲线,分析血浆EBV-DNA载量在儿童EBV-HLH诊断中的最佳截断值。结果 共入选符合诊断标准的EBV-HLH患者55例、对照组患者220例。相对于对照组,EBV-HLH组患者的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低于非EBV-HLH组(P均<0.05),甘油三酯、血清铁蛋白水平高于非EBV-HLH组(P均<0.05)。EBV-HLH组患者血浆EBV-DNA载量982(324,3280)×10~2 copies/mL,明显高于非EBV-HLH组5.54(5.16,10.72)×10~2copies/mL(P<0.001);血浆EBV-DNA载量诊断儿童EBV-HLH的最佳截断值为1.36×10~4 copies/mL,AUC为0.987(95%置信区间:0.974~0.999,P<0.001),其灵敏度为94.90%,特异度为93.40%。结论 儿童血浆EBV-DNA载量超过1.36×10~4 copies/mL时,对诊断EBV-HLH有较好的敏感度与特异度。

    2024年05期 v.45 458-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5K]
  • 不同TNM分期肝癌患者血清miR-218、miR-9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

    王涛;曹雪霞;王谦;丁月超;余伟;黄长山;黄涛;

    目的 探讨不同肿瘤分期(TNM分期)肝癌患者血清微小RNA-218(miR-218)、微小RNA-92(miR-9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选取2020年3月至2023年3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246例肝脏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肝癌患者(肝癌组)112例,良性肝脏疾病患者(良性肝病组)134例,另选取我院同期24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miR-218、miR-92水平,并分析其与肝癌发生及TNM分期相关性,比较不同TNM分期肝癌患者血清两指标水平,偏回归分析肝癌发生的危险因素,ROC分析两指标联合检测对肝癌的诊断价值,分析两指标不同水平患者发生肝癌的危险度。结果 入院时3组血清miR-218水平比较:肝癌组<良性肝病组<对照组,且其水平与肝癌发生及肝癌TNM分期均呈负相关,血清miR-92水平比较:肝癌组>良性肝病组>对照组,且其水平与肝癌发生及肝癌TNM分期均呈正相关(P<0.05);不同TNM分期肝癌患者miR-218水平比较:Ⅳ期<Ⅲ期<Ⅱ期<Ⅰ期,miR-92水平比较:Ⅳ期>Ⅲ期>Ⅱ期>Ⅰ期(P<0.05);血清miR-218水平(>3.00)为发生肝癌危险因素,miR-92水平(>0.68)为其保护因素(P<0.05);血清miR-218、miR-92水平联合诊断肝癌的AUC为0.817,且高水平患者发生肝癌险度是低水平的0.389、3.004倍(P<0.05)。结论 肝癌患者血清miR-218表达下调、miR-92表达上调,二者表达量与肝脏疾病进展、肝癌发生及肝癌TNM分期密切相关,其联合检测对肝癌具有较高诊断效能,可为临床诊断肝癌、评估肝癌严重程度提供参考依据。

    2024年05期 v.45 463-4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 血流感染中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的荚膜多糖血清型特点、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

    弓浩胜;李艺佳;凌明智;张江峰;万震;

    目的 分析血流感染中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的荚膜多糖血清分型特点、多位点序列分型。方法 选取2020年10月—2021年12月河南省人民医院临床分离自血培养的165株肺炎克雷伯菌作为本次实验对象。应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鉴定分离出的菌株,其中高毒力肺炎克雷伯菌(hvKP)55株,普通的肺炎克雷伯菌(KP)110株,采用微生物鉴定药敏分析仪进行药敏试验,分析其耐药性,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荚膜多糖血清分型和多位点序列分型。结果 hvKP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低于KP,且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的耐药率较低(P<0.05);两组在K1、K2、K5、K54、K57荚膜多糖血清分型的分布比较方面差异较大(P<0.05),且与KP相比较,hvKP荚膜多糖血清分型K1、K2的检出率较高,K5、K54、K57的检出率较低(P<0.05);ST23、ST86、ST65是hvKP主要的多位点序列分型,依次占比32.73%、20.00%、16.36%。结论 引起的血流感染的hvKP对大部分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低,临床可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和药敏结果,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同时hvKP血清荚膜分型以K1、K2为主,多位点序列分型则以ST23、ST86、ST65为主。

    2024年05期 v.45 468-4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1K]
  •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运动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后神经功能康复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影响

    冯学伟;郭延芳;张续恒;钟红丽;王江波;杨宁;

    目的 分析给予老年脑卒中患者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运动训练治疗对其神经功能康复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老年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9例。对照组给予运动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功能性电刺激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血清标志物[NSE、髓鞘碱性蛋白(MBP)、脑型肌酸激酶同工酶(CK-BB)]、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状况评估量表(EDSS)的8个分量表评分、NSE、MBP、CK-BB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观察组卒中患者运动功能评估量表(MAS)评分及功能独立性评定(FIM)量表的两个分量表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功能性电刺激联合运动训练治疗老年脑卒中可促进其神经功能康复进程,改善其NSE、MBP、CK-BB等神经损伤相关血清标志物的水平,进而有效的促进其运动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的恢复。

    2024年05期 v.45 472-47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 MMR与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的关系

    谢雅;孙培春;张建成;闫文锋;夏晓博;

    目的 探究错配修复基因MMR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收集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胃肠外科接受过标准化疗且有完整资料的10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及预后信息。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直肠癌组织MLH1、PSM2、MSH2、MSH6蛋白表达情况,并分为pMMR及dMMR组,比较两组化疗敏感性和预后。结果 免疫组化结果显示,MMR蛋白阳性染色表达定位于细胞核,部分可伴有胞质微弱着色;其中14例(14.0%)患者判读为MMR蛋白表达缺失即dMMR;其余86例(86%)患者为pMMR。MMR蛋白表达与结直肠癌的淋巴转移、肿瘤远期转移位置有关,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位置、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血清CEA等无关(均P>0.05)。根据随访及治疗效果评价,dMMR组治疗敏感率为57.14%,pMMR组治疗敏感率为27.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dMMR组患者生存期明显长于pMMR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465 95%CI 0.2443~0.8158 P<0.05)。Cox回归模型单因素及多因素显示,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位置及MMR蛋白表达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总生存期的独立因素(均P<0.05)。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位置、分化程度及血清CEA与生存期无密切关系(P>0.05)。结论 肿瘤标记物MMR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后续免疫治疗尤为重要,微卫星状态的不同使其具有个体化的临床病理特征,微卫星状态检测和免疫组织化学指标对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存在重要的指导作用。

    2024年05期 v.45 477-4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 喉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后发生咽瘘的危险因素分析

    朱艳红;窦倩雯;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后发生咽瘘的危险因素,为制定临床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行手术切除治疗的喉癌患者218例。根据手术切除治疗后是否发生咽瘘分为咽瘘组和非咽瘘组,采用单因素和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喉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后发生咽瘘的危险因素。结果 218例喉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后咽瘘发生率为23.39%。单因素分析结果证实,咽瘘组与非咽瘘组合并糖尿病、肿瘤分期、术前营养状况、术前血红蛋白、术前气管切开、术前放疗、手术方式、手术时长、皮瓣修复、术后感染情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证实,合并糖尿病、术前营养状况差,术前血红蛋白<120 g/L、术前气管切开、术前放疗、喉全切术手术方式、手术时长≥4 h、皮瓣修复、术后感染是喉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后发生咽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根据上述结果中喉癌患者手术切除治疗后发生咽瘘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上应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减少咽瘘的发生,提升患者术后生存质量,改善喉癌患者的预后。

    2024年05期 v.45 482-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2K]
  • 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发生下呼吸道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汤洁;田海龙;曹丽俐;朱泽子;

    目的 探讨喉癌患者气管切开术后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接收的158例行气管切开术治疗的喉癌患者,分析下呼吸道感染情况及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58例喉癌患者中,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率为13.29%(21/158),共培养、分离出28株病原菌菌株,包括20株革兰阴性菌(71.43%),8株革兰阳性菌(28.57%)。感染组和未感染组不同临床分期、不同手术方式、手术用时、是否使用呼吸机、是否留置胃管、是否合并肺部疾病、使用抗生素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二元log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Ⅲ~Ⅳ期)、手术方式(全喉切除术)、使用呼吸机、手术用时(≥4 h)、使用抗生素时间(>5 d)是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行气管切开术知路的喉癌患者,应加强管理下呼吸道感染发生情况,排查相关危险因素,并采取合理的预防干预措施,减少下呼吸道感染发生的概率,提高喉癌患者术后生存质量。

    2024年05期 v.45 487-490+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5K]
  • 血清α-共核蛋白与轻度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及严重程度的关系

    张凯;李平;

    目的 探究血清α-共核蛋白与轻度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及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21年4月至2022年8月濮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02例轻度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头颅磁敏感加权成像检查将患者分为无脑微出血组37例和脑微出血组65例,同时脑微出血组根据脑微出血严重程度评分(NSL)将患者分为低危组22例、中危组22例及高危组21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血清α-共核蛋白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脑微出血的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清α-共核蛋白与脑微出血严重程度关系。结果 脑微出血组年龄、高血压比率、糖尿病比率、长期饮酒史比率、既往脑卒中史比率、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α-共核蛋白高于无脑微出血组(P<0.05)。经logistic回归显示高血压、糖尿病、长期饮酒史、超敏C反应蛋白、血清α-共核蛋白是轻度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脑微出血危险因素(P<0.05)。低危组血清α-共核蛋白低于中危组和高危组,且中危组血清α-共核蛋白低于高危组(P<0.05)。经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α-共核蛋白与脑微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 轻度急性缺血脑卒中并发脑微出血患者血清α-共核蛋白明显升高,是轻度急性缺血脑卒中患者发生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且与脑微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2024年05期 v.45 491-4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0K]
  •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风险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构建

    杨钰;张欢;李新月;黄钟晓;李亚茹;王聪;温昌明;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为临床早期预测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5月于南阳市中心医院接受介入术治疗的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依据术后6个月是否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分为发生组70例、未发生组55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介入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影响因素,并绘制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区分度(Discrimination)、校准度(Calibration)、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对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 12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为56.00%;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无体育锻炼、淀粉样蛋白β-42(Aβ42)≤16.46 pg/mL、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1.11 mm、Tau蛋白>18.12 pg/mL是介入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列线图预测模型预测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一致性指数(C-index)、Discrimination、Calibration分别为0.934、0.718、0.822;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0.635,P=0.422。结论 高血压、糖尿病、体育锻炼、冠心病、高脂血症、颈动脉狭窄、CIMT、Aβ42、Tau蛋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该模型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临床医师预判介入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的辅助工具,指导临床早期干预。

    2024年05期 v.45 497-5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3K]

公共卫生

  • 男性噪声作业工人血糖水平与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失的关系研究

    姚玲莉;焦洁;张磊;李雨峥;樊惠玲;王冰;郝长付;姚武;

    目的 探讨男性噪声作业工人血糖水平与职业性噪声性听力损失(noise-induced hearing loss, NIHL)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某汽车制造企业在岗工人的体检资料,以工龄≥1年的男性噪声作业人员为研究对象,将研究对象分为听力正常组、听力损失组、高频听力损失组和高频伴语频听力损失组,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研究对象NIHL的影响因素以及高血糖与NIHL之间的关系。结果 在2735名噪声作业工人中发生听力损失993人(36.3%),其中包括高频听力损失929人(34.0%)和高频伴语频听力损失64人(2.3%)。随着年龄增长,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检出率、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和高频伴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146.563、120.397、49.340,P<0.05);随着工龄增长,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检出率、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均呈上升趋势(χ_(趋势)~2=57.447、60.167,P<0.05)。饮酒是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高频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P<0.05)。高血糖组噪声作业工人听力损失检出率、高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和高频伴语频听力损失检出率均高于血糖正常组(P<0.05),在调整了可能影响听力损失的因素(年龄、工龄、饮酒、高血压)后,高血糖仍是听力损失的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高血糖可能会加重噪声作业人员罹患NIHL的风险。

    2024年05期 v.45 502-5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7K]

医学研究

  • 初诊为原发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病理分析

    席微波;霍华丽;曹璐;贾莉敏;张建江;

    目的 总结初诊为原发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探讨国内原发性肾病综合征临床分型的应用价值及分型标准的可操作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收治的初诊为原发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 纳入研究初诊为原发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患儿103例,分型标准:血尿(镜下血尿和肉眼血尿)占93.2%(96/103),高血压占13.6%(14/103),肾功能不全占9.7%(10/103),低补体血症占3.9%(4/103)。103例均行肾穿刺活检,10例行基因检测,最终诊断为原发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27例(26.2%),IgA肾病71例(68.9%),Alport综合征3例(其中1例伴IgA肾病),单基因遗传激素耐药型肾病综合征1例(WT1基因变异),电子致密物沉积病(DDD)1例。27例原发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确诊患儿表现为血尿者23例(85.2%),其中肉眼血尿5例(18.5%);病理类型:微小病变肾小球病(MCD)6例,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5例,不典型膜性肾病(AMN)5例,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PGN)4例,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MsPGN)3例,局灶增生性肾小球肾炎(FGN)3例,膜性肾病(MN)1例;追踪至2022年12月,失访5例,临床治愈和完全缓解共9例,蛋白尿反复3例,蛋白尿持续10例(慢性肾功能不全5例,其中3例接受透析,1例接受肾移植)。结论 儿童原发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主要为合并血尿,现有分型标准不易规范和统一。初诊为原发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患儿最终诊断绝大多数为IgA肾病,而非原发性肾炎型肾病综合征,早期明确肾脏病理及基因检测更为重要。

    2024年05期 v.45 507-510+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0K]
  • 血压管理对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并发症的影响

    王军;赵海运;马百涛;张乐;陶晓坤;

    目的 探究颈动脉内膜剥脱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 CEA)术后不同的血压控制水平对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完成的368例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围术期血压水平、术后并发症情况等。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依据术后血压控制水平,把368例患者分为A、B两组,控制A组术后血压较术前降低10%左右,控制B组术后血压较术前降低20%左右。结果 B组患者术后脑过度灌注综合征(cerebral hyperperfusion syndrome, CHS)发生率较A组明显降低(P<0.05),两组患者术后颈部血肿、脑梗、神经损伤等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A术后将血压控制在术前水平的80%是安全的,其对脑梗、脑出血、颈部血肿、神经损伤的发生无显著影响,但是可明显降低CEA术后CHS的发生。

    2024年05期 v.45 511-5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1K]

药物与临床

  • 咪达唑仑对老年全麻骨科手术患者机体应激反应、BDNF、S100β水平的影响

    彭程;苏孟勤;谢峥嵘;

    目的 分析咪达唑仑对老年全麻骨科手术患者机体应激反应、血清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南阳市中医院的111例择期老年全麻骨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对照组(n=56)、观察组(n=55);对照组麻醉方案以丙泊酚为主,观察组以咪达唑仑为主;比较两组手术情况、血流动力学、应激反应及血清BDNF、S100β水平,并统计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总麻醉时长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苏醒时间显著较对照组长(P<0.05);观察组T2~T4时的心率(HR),T1~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及T4时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毕、术毕6 h、术毕24 h时的中性粒细胞计数(PMN)、丙二醛(MDA)显著低于对照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1 d、3 d时BDNF高于对照组,S100β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7.27%vs 21.43%,P<0.05)。结论 较丙泊酚,应用咪达唑仑可显著减轻老年骨科手术患者应激反应,降低术后认知障碍风险,减轻不良反应,且应用咪达唑仑血流动力学相对更稳定。

    2024年05期 v.45 515-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 基于FAERS某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热反应分析

    姬莲花;朱娟;付中华;

    目的 利用数据库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发热反应信号,为临床护理β-内酰胺类抗生素引起的药物热提供循证依据。方法 收集河南省人民医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品种并查阅其说明书,借助FAERA数据库挖掘这些药品的发热反应报告,采用报告比值比法(ROR)与比例报告比值法(PRR)对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我院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共有20个品种,其中青霉素G、苄星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克洛等5个品种的说明书未收录发热反应。在FAERS数据库中检索到123 142份不良事件报告,其中发热反应5275份。经分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与发热反应的PRR值分别是3.44、3.56、3.85,统计学上有显著的相关性,其中PRR值前5药品依次是头孢唑肟(17.0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5.40)、美罗培南(4.17)、头孢曲松(3.69)、头孢他啶(3.63)。结论 不同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发热反应的相关性强度有差别,并且与其说明书收录不完全一致,在临床实践中应加强药物致发热的鉴别与护理,保障患者安全。

    2024年05期 v.45 520-5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1K]
  •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中晚期NSCLC患者细胞免疫、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

    冯青青;张铁栓;刘待见;高崴崴;王林梅;

    目的 探讨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对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细胞免疫、血管生成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5月—2023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治疗的中晚期NSCLC患者86例,按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对照组(43例,接受化疗治疗)、研究组(43例,接受化疗+卡瑞利珠单抗治疗),共治疗3个周期。对比两组临床疗效、肿瘤标志物水平[细胞角蛋白19的可溶性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血管生成因子水平[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免疫功能[CD4~+、CD3~+、CD4~+/CD8~+、CD8~+]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客观缓解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均比对照组高(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血清Cyfra21-1、CA125、CEA、VEGF、bFGF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相比对照组,研究组治疗后CD4~+、CD3~+、CD4~+/CD8~+水平明显升高,CD8~+水平明显降低(P<0.05);研究组、对照组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P>0.05)。结论 卡瑞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NSCLC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肿瘤标志物及血管生成因子水平,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疗效更好。

    2024年05期 v.45 524-5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3K]
  • 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心内直视手术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流动力学及肌钙蛋白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影响

    朱雅萍;魏金聚;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对心内直视手术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流动力学、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到2021年12月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心内直视手术的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瑞芬太尼麻醉,而研究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比较两组患者麻醉给药10 min后(T1)、切皮时(T2)、纵断胸骨时(T3)、体外循环(CPB)结束时(T4)和手术结束时(T5)心率和平均动脉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结束时(T5)、体外循环(CPB)结束后12 h(T6)和体外循环(CPB)结束后24 h(T7)血浆cTnI、CK-MB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麻醉效果良好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90.00%vs 66.67%,P<0.05)。研究组患者T1、T2、T3、T4和T5时间点心率和平均动脉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两组患者在T5、T6和T7时间点研究组患者血浆cTnI和CK-MB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 在心内直视手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复合瑞芬太尼进行麻醉不仅可以取得较好的麻醉效果,而且保障患者在心肌缺血再灌注后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和心肌损伤更低。

    2024年05期 v.45 529-532+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 环磷酰胺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月体性IgA肾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辛卫丽;孙晓莉;郭永兵;张俊霞;

    目的 探究环磷酰胺(CTX)联合糖皮质激素对新月体性IgA肾病(IgAN)患者疗效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安阳地区医院收治的88例新月体性IgAN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4例,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与研究组(44例,采用CTX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肾功能、血压的影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的总有效率显著增加(P<0.05)。治疗前,两组新月体性IgAN患者的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GFR)、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RO)、尿红细胞数、血压比较差异均不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新月体性IgAN患者的BUN[(9.75±1.34)mmol/L vs (15.53±3.02)mmol/L]、Scr[(100.83±19.78)μmol/L vs (204.42±40.23)μmol/L]、24 h UPRO[(0.83±0.16)g vs (1.93±0.47)g]、尿红细胞数[(42.85±8.82)×10~4/mL vs (802.99±99.06)×10~4/mL]、血压明显降低(P<0.05),GFR[(69.45±15.38)mL/min vs (37.79±9.05)mL/min]明显升高(P<0.05)。研究组出现不良反应的总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X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新月体性IgAN的效果确切,能够改善患者的肾功能,从而降低进展终末期肾病(ESKD)的风险,该治疗方法安全性好,值得应用。

    2024年05期 v.45 533-5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8K]

医学影像

  • 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定量参数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研究

    陈晓晓;梁岩;刘庆华;

    目的 探讨动态增强磁共振成像(DCE-MRI)定量参数与乳腺癌患者术后复发转移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濮阳市人民医院接受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病历资料。采用DCE-MRI对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进行扫描检测。分析DCE-MRI的放射组学特征参数乳腺癌症患者术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K~(trans)和K_(ep)数值在不同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表达和PR表达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除组织学分级外,不同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ER表达和PR表达之间的V_e数值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K~(trans)和K_(ep)数值均要高于未发生复发转移的患者(P<0.05),而两组间V_e数值比较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ER表达和PR表达与K~(trans)和K_(ep)具有相关性(P<0.05),而V_e与组织学分级具有相关性(P<0.05),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ER表达和PR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 DCE-MRI成像参数K~(trans)、K_(ep)和V_e与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术后复发转移存在相关性。通过DCE-MRI检测能够有助于对乳腺癌患者病情和术后转移复发进行评估。

    2024年05期 v.45 538-5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 增强CT扫描对TAEC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疗效评估研究

    尹玲;

    目的 探讨增强CT扫描对TAEC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的疗效。方法 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微创介入科于2020年2月1日至2023年2月1日收治的97例(108个病灶)原发性肝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采取TAEC手术治疗,术后行增强CT扫描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诊断结果作为“金标准”,采用增强CT扫描技术对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 PLC)患者行介入术后的疗效进行评估,分析其诊断准确性、特异性及灵敏性等,以评价该技术的应用价值。结果 DSA检查发现,97例患者共计108个病灶。其中,47个(43.92%)病灶完全灭活,61个(56.08%)病灶残留。经增强CT扫描发现,97例患者共计108个病灶。其中,46个(42.59%)病灶完全灭活,62个(57.41%)病灶残留;增强扫描CT扫描诊断PLC患者TAEC术治疗后阳性病灶准确度为95.37%(103/108),灵敏度为96.72%(59/61),特异度93.62%(44/47),阳性预测值为95.16%(59/62),阴性预测值为95.65%(44/46);与CT平扫相比,增强CT扫描对PLC患者TAEC术后病灶大小、供血动脉来源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均显著增高(P<0.05);在PLC患者TAEC术后复发方面,增强CT扫描与DSA检查结果差异不显著(P>0.05)。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增强CT扫描检查患者术后复发的灵敏度为98.46%(64/65),特异度为97.67%(42/43),阳性预测值为98.44%(63/64),阴性预测值为95.45%(42/44)。结论 增强CT扫描对TAEC术后原发性肝癌患者评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2024年05期 v.45 543-5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8K]

医学麻醉

  • 骶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腹部手术中的应用

    雷鸣;刘茜;卫明谦;方建超;杜宁宁;耿晓媛;董正华;魏晓永;

    目的 观察骶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在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腹部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20年9月—2022年9月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的择期行腹部手术的低出生体重新生儿10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骶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CG组,n=50)和全身麻醉组(G组,n=50)。两组患儿均采用七氟烷吸入麻醉诱导,气管插管成功后,吸入1~2%七氟烷维持麻醉。G组患儿术中持续泵注瑞芬太尼0.5μg/(kg·min),CG组患儿于左侧卧位行超声引导下骶管阻滞,骶管腔注入0.2%罗哌卡因1 mL/kg。记录两组患儿手术时间、拔出气管导管时间(从手术结束至拔出气管导管的时间)、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记录两组患儿麻醉诱导前(T_0)、气管插管即刻(T_1)、切皮(T_2)、腹腔探查(T_3)、关闭腹腔(T_4)、拔出气管导管即刻(T_5)及出手术室(T_6)的心率、平均动脉压;记录两组患儿苏醒期间及麻醉恢复室停留期间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首次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记录CG组患儿骶管阻滞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CG组患儿拔出气管导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G组患儿(P<0.05);CG组患儿心率在T_(2~6)明显低于G组患儿,平均动脉压在T_(2~6)明显高于G组患儿(P<0.05);CG组患儿在苏醒期间与PACU停留期间呼吸抑制等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G组患儿(P<0.05);CG组患儿术后首次排便时间与住院时间明显短于G组患儿(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G组患儿的骶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0。结论 骶管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低出生体重新生儿腹部手术,提供更完善的术中镇痛,患儿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助于患儿早期康复。

    2024年05期 v.45 547-5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34K]

中医中药

  • 芪冬颐心颗粒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观察

    鲍鑫宇;胡振杰;王贺;李赛赛;

    目的 观察芪冬颐心颗粒对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12月就诊于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HF患者240例,随机分为2组(各120例),对照组给予标准的西医抗心衰治疗药物,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芪冬颐心颗粒,两组均治疗12周。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疗效、心脏射血分数(LVEF)、B型尿钠肽(BNP)等心功能指标、运动耐量指标6 min步行试验(6MWD)、生活质量指标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量表评分(MLHFQ)及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的心功能分级和中医证候疗效改善总有效率分别为91.45%和87.17%,对照组为82.61%和78.26%,治疗组的心功能疗效改善总体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12周后,LVEF、6MWD指标均较治疗前增加,BNP水平、MLHFQ评分、LVEDD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值得注意的是,治疗组LVEDD、BNP、MLHFQ的降低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且运动耐量6MWT和LVEF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芪冬颐心颗粒联合西医标准治疗,能进一步改善CHF患者的心功能和中医证候评分,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

    2024年05期 v.45 553-5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50K]

医学检验

  • 血清胃蛋白酶原Ⅰ、胃蛋白酶原Ⅱ、胃泌素17水平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联合检测对胃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杜世杰;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I)、胃蛋白酶原Ⅱ(PGⅡ)、胃泌素17(G-17)水平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联合检测对胃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洛阳市中心医院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的116例(均完成1年随访)胃癌患者为观察组,同期116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另根据术后1年复发情况分为复发(35例)和未复发(81例)两个亚组。比较两组术前血清PGI、PGⅡ、G-17水平,比较不同病理学参数胃癌术前血清PGI、PGⅡ、G-17水平,分析术前血清PGI、PGⅡ、G-17水平与病理学参数相关性,比较复发和未复发胃癌患者血清PGI、PGⅡ、G-17水平,分析血清PGI、PGⅡ、G-17水平联合检测对胃癌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术前观察组血清PGI水平较低,PGⅡ、G-17水平较高(P<0.05)。(2)术前血清PGI水平比较:T1~T2>T3~T4,Ⅰ~Ⅱ期>Ⅲ~Ⅳ期,无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术前血清PGⅡ、G-17水平比较:T1~T2<T3~T4,Ⅰ~Ⅱ期<Ⅲ~Ⅳ期,无淋巴结转移<有淋巴结转移(P<0.05)。(3)术前血清PGI水平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血清PGⅡ、G-17水平与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P<0.05)。(4)与未复发患者相比,术后1周、术后4周复发患者血清PGI水平较低,PGⅡ、G-17水平较高(P<0.05)。(5)术后1、4周,血清PGI、PGⅡ、G-17联合预测术后复发的AUC均大于各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 血清PGI、PGⅡ、G-17与胃癌进展及术后复发显著相关,可作为根治术后复发的预警指标,检测三者表达有望为术后复发的预测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2024年05期 v.45 557-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4K]

  • 《医药论坛杂志》投稿须知

    <正>《医药论坛杂志》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河南省医学情报研究所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综合性医药卫生科技学术期刊,中华预防医学会系列杂志,半月刊。设有:论著、公共卫生、医学研究、药物与临床、中医中药、经验交流、医学影像、综述等栏目。来稿若属基金项目,请在文章中标注,并附项目文件复印件或影印件,我刊可以优先审核发表。1撰稿要求重点突出,文字精练,语句通顺,设计科学,数据准确。1.1中文文题一般在20个汉字左右,作者姓名及工作单位在文题下,按顺序排列。1.2论著应有中、英文摘要。中文摘要400字为宜。关键词4~8个。中、英文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1.3所有来稿应不少于5000字。

    2024年05期 v.45 5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5K]
  • 下载本期数据